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信息公开 > 教学质量 > 质量年报 >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发布于: 2020年10月27日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一、办学特色与成效

(一)定位与目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发展做出重要批示,我国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学校的办学定位与目标是建设发展的战略设计,我院逐步形成了“建设特色鲜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奋斗目标,确立了“立足龙江,面向全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内涵建设,加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力度,推进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和管理创新,彰显“三位一体”的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优质高职院校”的培养总目标,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核心地位,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内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1.1 办学定位

1.1.1 坚定方向,继承传统发挥优势明确定位

1.确立“建设特色鲜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办学定位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四个服务”教育使命,落实“立德树人”办学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019年经省教育厅核准的《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章程》,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人民满意高职院校的宗旨,坚持“育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办学思想,秉承“德能兼融、行知合一”的教育理念,立足区域,面向全国,突出服务现代建筑业特色,走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道路,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

2.确定办学方向与定位的沿革与依据

学校始建于20 世纪40年代,为我国培养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我国建设行业的专门技术人才,逐步形成了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和龙江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专业及人才培养体系,满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具备服务现代建筑业发展的特色与优势。学校的办学方向与定位历经了三个主要阶段积淀形成,现已迈进第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校特色发展,服务建设行业(1948-1998年)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48年。原名是哈尔滨技术专门学校,是我党在东北地区创办最早的一所建筑类职业技术学校,1953年划归国家建筑工程部领导,学校伴随着建筑行业共生共长;19602月,更名为黑龙江省建筑工程学校;19983月,与原省建筑职工大学合并,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

第二阶段:整合资源优势,抢抓机遇跨越式发展(1999-2006年)

2000-2003年先后与黑龙江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黑龙江省纺织工业学校合并。通过优势互补、整合教育教学资源,1998年成为全国第一批和黑龙江省第一所独立建制高等职业院校,2001年被评为全国31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是全国建设系统唯一一所。

第三阶段:深化内涵建设,建设省内高水平高职院校(2006-2017年)

200610月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评为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单位;200910月,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财政部国家示范院校建设项目验收,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并得到专项奖励。201111月,学院顺利通过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第二轮评估。学院是教育部、建设部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土建施工类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先后获得“2011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院校”、“省级文明单位标兵”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116月,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承担全国职教教师培训任务。2012年获得“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典型经验学校”。在全国各类高职院校排名中,学院均排在黑龙江省高职院校第一名。2016年获批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017年被评为黑龙江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在发展进程中确立了建设行业院校的领先地位。

第四阶段:新时代新时期,擘画一流高职院校新篇章(2018-至今)

经过国家示范校建设、省高水平院校建设,教学成果丰硕,建筑特色凸显,为龙江经济社会发展和我国建设行业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输送栋梁之才。近年来,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由重视“规模扩张”向更加注重“质量提升”转变,从“标准做”走向“高精尖”,实现横向融通、纵向贯通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成为与行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全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2018年获得省优质高职学校,2019年获得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019年底,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入选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拟建设单位名单,其中“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群”进入“双高计划”首批高水平专业群建设A档名单。继国家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后,学院又跨入了“双高”建设的快车道。

回顾建校70 余年的发展历程,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深深扎根在黑龙江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一代代龙建院人不忘初心,始终高度自觉地把自身价值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始终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建设业振兴作为重要使命,为推动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付出了巨大努力。一流高职必须有深厚的积淀、鲜明的特色、辉煌的业绩和良好的声誉,这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共识。进入新时代以来,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与黑龙江省发展战略同频共振,进一步增强创建一流、贡献龙江、服务行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建设特色鲜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是完成这一重要使命的唯一途径。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内在要求,是把我国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学校现在正处于从突出优势、强化特色向整体提升、争创一流转变的关键时期,“建设特色鲜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是学校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建校 70余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助力国家建设行业科技进步为主线,在同类高职院校建设领域几度创造辉煌,已拥有独特的创新驱动要素,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及相关专业群逐步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日渐形成了做强市政、做精建筑、协调发展其他专业的综合优势,成绩进步明显,“建设特色鲜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是学校自身内涵式发展浓墨重彩的“奋进之笔”。

1.1.2 科学规划,追求卓越与时俱进引领发展

学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深刻把握国内外教育、科技发展态势,积极对接现代建设业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牢记办学使命,强化和拓展学校职能,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提高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能力,审时度势、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发展目标。

学院现设有专业招生44个,在校生规模保持在1.2万人左右,形成了学院规模、效益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学校在“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进一步明确: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凸显高等职业类型和特色,提高育人质量;坚持以行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持续提升应用科研与专业服务能力;坚持“教师为本、人才第一”的理念,全面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坚持传承与创新,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坚持与时俱进,建设和完善数字化校园;坚持通过建立完善学院质量标准和制度建设,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 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制度。学院的办学定位“建设特色鲜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 既是学校与时俱进、追求卓越的具体体现,更是学校奋力发展、务实担当的行动自觉。

1.2 培养目标

1.2.1 精准定位,培养总目标制定科学且合理

1.确立人才培养总目标

依照《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章程》,学校的人才培养总目标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等技术技能人才。这一总目标在学校“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再次明确。

2.人才培养总目标确定依据

一是主动适应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学校主动适应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需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总目标,为国家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二是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在定位人才培养总目标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紧扣我省“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总目标,不断提高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三是立足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优势。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争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为重点,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特点突出。学校的人才培养总目标是在对学校近70年来办学经验和办学特色的总结基础上,面对未来发展的人才战略规划。四是符合高职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学校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树立并落实 “优势专业核心引领,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打造覆盖建设行业全产业链的专业群,服务建设行业转型升级。构建并实施按照高职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及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要求,根据专业实际需要,构建符合专业群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开发工学结合的“平台课程共享、专业模块课程并行、拓展课程互选”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和高层互选”专业群课程体系。不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教风、学风、校风持续改善,高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1.2.2 高度契合,专业培养目标适应未来发展

1.面向未来需求修订专业培养目标

2019 版专业培养目标是以学校定位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总目标为总纲,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结合各专业自身发展定位、专业优势和特色,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为目标,以强化实践能力、遵循OBE理念的反向设计、正向实施原则,在专业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下制定而成。专业培养目标不仅继承了传统优势特色,而且还具有前瞻性,描述了学生毕业五年左右,经过社会的历练后应具有的预期成就;体现了面向未来、面向国际,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及能力特征,包括解决复杂问题能力、跨专业整合能力、科学素养、创新精神、项目领导力、沟通管理、社会责任、人文职业素养、国际视野及自主终身学习能力等;力争为国家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2. 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依据

一是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总目标相契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总目标及《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动态调整管理办法》和《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要求,以夯实基础、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线,重点强调了社会责任、创新精神、沟通管理等非技术性要求修订完成的,与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紧密契合。二是专业培养目标匹配发展新需求。人才培养目标要适应和体现未来5年左右经济、社会、技术变革趋势对人才的新需求。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学校紧紧围绕我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需求,优化专业布局,调整专业结构,依据“优势专业核心引领,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依照国家和省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满足在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发展、老工业基地改造升级、“中国制造2025”“ 一带一路”“ 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对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新需求。各专业对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充分调研和分析,对毕业5年左右的毕业生进行评价,并将调研、分析和评价结果用于培养目标的改进;同时考虑学生的发展要求与期望,以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为依据,按照“人格塑造、素质养成、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人才培养体系要求,专业参照国家专业规范和行业企业职业标准,结合专业定位、专业发展趋势、专业优势及特色,制定了体现OBE理念的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及课程教学大纲。三是支撑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建立起“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严密的逻辑依托关系,并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是否达成进行评价;各专业目前执行的毕业要求是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支撑培养目标达成为预期,结合国家专业规范,融合相关行业企业最新从业标准,以悉尼协议认证(IEET)标准中的毕业要求为基准或范式,在培养标准的基础上改进而成;新版专业毕业要求的修订,重点加强了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强调了非技术性指标要求。

1.3 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人才培养是学校中心任务”已成为全校的共识,目前已形成观念引领、领导重视、政策导向、资源倾斜、制度保障、教师倾力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

1.3.1 领导重视,夯实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学校党委及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教学工作,时时把教学“捧在手里、抱在怀里、扛在肩上、顶在头顶”,始终把教学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党委书记和校长亲自抓,亲自部署,并将其列入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的重要议事日程。近3年来,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105次,审议教学议题69项;召开校长办公会议53次,审议教学专项议题65项,议题内容涉及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教学管理、招生就业、创新创业、产学结合、学生管理、实验室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填报等各个方面。

学校制定了关于教学方面的有关规定,各级领导坚持深入课堂听课,认真填写《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领导干部听课评价表》,学校领导还通过教师座谈会、校领导接待日、校长信箱等多种方式,及时掌握师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学校紧紧围绕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抓顶层设计,实时调整学院、专业布局,在条件建设和政策措施保障方面向教学单位倾斜,为抓好教学,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2 政策保障,有效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1.完善人才培养管理体制和机制

为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设置有招生与就业处、教务处、督导办公室、学生工作部等职能部门,其主要职能包括招生、教学日常运行、教学改革建设、教学质量保障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务管理、成长成才服务等方面。

学校注重人才培养工作的组织体系建设,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人才培养工作的顶层设计;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统筹加强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成立了学校专职督导队伍,对全校教学秩序、教学工作状态和教学质量进行检查、监督、评估和指导。学校各职能部门与教学组织共同构成较为完备的管理体系,为落实人才培养基础地位提供了强大的体制机制保障。

2.研究制定深化教育改革的系列政策措施

学校在办学实践过程中,始终不移地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构建制度体系,配置办学资源。近年来,在《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章程》、《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制定过程中,始终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办学根本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主题,将培养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核心要务,积极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越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学校在各项制度的制定和工作安排中,坚持向教学倾斜、向学生倾斜、向教师倾斜,从人、财、物等各方面优先对人才培养予以保障。在制度设计上,以激发教育教学活力为目标,优化制度体系,完善保障措施。

学校出台了《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申报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基本条件的暂行规定》、《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岗位考核办法》,鼓励教师将精力投入教学;出台了《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校内津贴分配实施方案》,建立了倾斜教学的教师绩效考核办法,实行了优质优酬分配方案;制定了《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差错、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条例》等一系列关于强化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制度;持续开展“教学名师”、“优秀青年教师”、“优秀教学能手”、“优秀教学新秀”系列奖项评选活动;组织开展“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微课教学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等活动,引导和鼓励教师积极投身教学、热爱教学、精于教学。在教学经费方面,学校始终把满足教学实际需求作为经费投入重点,保障人才培养各项经费、生均四项经费、重点项目投入等经费和用于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专项经费。在教学条件方面,学校校舍面积、教学及辅助用房、行政及办公用房、教学仪器设备、各类课程资源均能满足教学需求,为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夯实基础,确保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有效落实。

1.3.3理念引领,充分彰显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2006年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通过3次全校范围内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广大教职员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由“回归教学本位”“以学生为本”,最终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展开,多次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作专题报告,系、部广泛开展研讨活动。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全校上下形成了“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从我做起”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夯实了“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发出了“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师资队伍能力与水平,全面改善支持条件,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的总号令;进一步调整优化了专业结构,建立健全了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重新修订完成了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全校教职员工统一了思想,聚焦高职教育、聚焦转型发展、聚焦一流高职建设,达成育人共识,形成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局面。

学院秉承“德能兼融,行知合一”的校训精神,锤炼“诚实为人、踏实做事,崇尚学术、崇敬学者”的龙建院文化品质,利用新闻网等媒体,唱响教学主旋律,重点推介、报道教学工作的典型和成果;开通“校内办公”“教务在线”“网络教学平台”等专题教学与管理网站,利用微信群、校广播站播出教学专题节目,及时报道教学工作动态,交流教与学的经验和体会,反映师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提供教学信息服务;策划以教学为主题的大型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育人舆论氛围,涌现出一大批教学效果优秀、 深受学生欢迎的一线教师,成为广大教师学习的标杆和教学的典范。

学校强化“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将服务和保障人才培养工作作为全校各项工作的重要任务。学校党委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专题教育活动,深入基层,以问题为导向,努力协调各职能部门及教学单位协同育人,有效整合多方力量,为人才培养保驾护航。校领导、职能部门及教学单位主动研究制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难点问题;简化工作流程,解决 实际问题。学校实施“首问负责制”“督办制”“学生信息员反馈制”等制度,明显改善了工作作风,提升了服务水平。各级部门强化服务教学的意识,实施了“班主任制”和“学业导师制”等措施,强化了对学生的指导与服务。学校各部门相互协作,营造了重视教学、服务教学的氛围,形成了育人合力。

(二)师资强化

“人才是第一资源”,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建成一支具有较高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关键和基石。学校确立建设一支“素质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发展目标。多年来,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源头活水,狠抓不懈,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吸引教师、稳定教师、培养教师,助力教师发展,教师在数量和结构上能够满足高职教学需求;通过实施教师分类管理、评聘和评价,明确教师岗位责任要求,不断强化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以开展各类服务教师工作为载体,不断优化教师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教师认真履职尽责;通过鼓励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各类创新创业培训等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2.1 数量与结构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485人,外聘教师339人,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34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级教学名师9人、省级教学新秀2 人、省级教学能手1人、省部级教学团队6个,已经基本形成了一支以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等为核心,中青年优秀教师为主体,爱岗敬业,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富有活力,敢于创新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教师类别及数量

项目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总计

485

339

职称

教授

45

9.28

78

23.01

副教授

196

40.4

179

52.80

讲师

189

38.97

80

23.60

助教

55

11.34

2

0.59

最高学位

博士

7

1.44

7

2.06

硕士

77

15.88

46

13.57

学士

365

75.26

286

84.37

无学位

36

7.42

年龄

35 岁及以下

32

6.6

36-45 岁

271

55.88

46-55 岁

110

22.68

56 岁及以上

72

14.85

实践

双师型教师

343

2.1.1 精准谋划,师资队伍数量结构日臻完善

按照“十三五”发展规划、“双高计划”建设方案及《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等要求,学校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创新人才管理体制机制,通过科学的核编定岗与测算,确保教学和专业的发展需求。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注重师资队伍的职称、学历、学缘、专业、年龄等科学合理分布,一批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学经验丰富、学术研究能力强的教师在各学科专业建设中发挥了带头作用。

从职称结构看: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5人,教师总量的比例为9.28%;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96人,总量的比例为40.41 %,基本构建了分布合理和衔接有序的教师梯队。从学历结构看: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7人,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为1.44 %;硕士学位的291人,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为60%,获得博硕士学位的教师数量逐年增加。从年龄结构看:专任教师队伍中,45岁以下教师占比近 62.48%,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已经成为主体。

修订和完善双师认定标准,并聘请相关专家进行论证,最终出台《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办法》,强化了机制创新,增强了青年教师提升自我发展、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轮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施了“破茧成蝶”项目,实行了专业教学团队校企“双专业带头人、双骨干教师”制度,为青年教师选聘企业导师提供了师资保障。通过师徒结对为年轻教师配备了导师,新增新老教师师徒结对87对;创新了培训进修的组织管理模式,简政放权,实行二级管理,满足各部门个性化的培训需求,并通过在职称评审推荐、岗位聘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聘等设置教师企业实践的必要条件,有效促进了教师企业实践行为,积极引导了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参与企业技术项目研发的热情与激情,近五年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共达到300余人次,累积时间平均达6个月;支持教师参加行业举办的专业技术培训,鼓励教师考取通过权威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引导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技能大赛指导,鼓励教师进行工程技术研究和工程项目设计,切实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每年度选派教师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技能比赛、社会实践活动100余人次,形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

2.1.2 引培并举,努力建设一流高职师资队伍

按照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双高”建设要求,建设一支素质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力争实现突破。

1.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不断凸显高层次人才效能

一是实施教师队伍稳固计划。通过科学测算,分专业核定教师岗位职数,按年度实施教师补充计划,保证办学需求,优化结构,夯实教师队伍人才储备。学院相继出台了《引进和稳定高层次人才工作暂行规定》、《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绩效津贴(补贴)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2019年起学院制定《绩效工资分配实施方案》,每年划拨600余万元专款建立学院行政人员责任津贴和专任教师教学质量津贴,提高人才待遇。学院制定了2017年、2019年下半年《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方案》,面向全国,招募对象也不仅限优秀毕业生、对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人才重点选拔,引才机制更灵活。两次公开招聘合计招聘81名优秀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其中有30名双师素质或高级职称人员),较好的补充了学院师资力量。二是实施专家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优秀人才管理力度。2018年12月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同年年底印发《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院、系领导服务专家制度》。根据工作需要,形成了“院、系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名单”并进行公示。联系服务专家名单实行动态管理,由学院党委组织部定期公布,目前列入我院专家名单的共有64人(包括省部级以上各类人才称号的专家学者,行业大师、三级以上教授、中青年专家,国家级重点专业、重点项目负责人,国家、省教指委委员,各民主党派负责人,部分无党派学术骨干及其他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优秀人才)。

2.提升师资队伍培养水平,不断优化青年教师发展环境

一是强化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全面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校企协同育人、聘任企业资深工程师来校任教、校企互派人员计划等多种方式,有效推进和落实相关政策文件,进一步提升学校教师的实践能力。针对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实施“七个一举措”( 即参加国际交流会议1次或国外大学研修一次;每年参加国内培训至少1次;承担科研项目1项;参与开发实施一门项目模块课程;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至少1篇;联系一家产教深度融合企业;担任一个社会兼职)。对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实施“五个一举措”(即每年参加国内培训至少1次;承担科研项目1项;参与开发实施一门项目模块课程;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至少1篇;参加大赛或指导学生大赛1项)。以多措并举来逐步提高教师国外研修质量、国内培训质量和满足专业发展需要。二是通过“内外双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对内实施育“才”工程,提升人才队伍整体建设水平。加强对青年干部、教师培养。通过到高水平院校访问学习、交流提升能力;制定政策,鼓励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升学历。对外提高教师国际化水平,多渠道支持教师出国访学进修。制定了学院《选派教师出国(境)进修培训管理暂行办法》,选派优秀教师出国、出境学习、培训。拓展教师国际视野,提升国际交流能力和水平。三是大力扶持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以制度和政策优化中青年教师的发展环境。在青年人才项目和省级重点科研项目申报中,同等条件下向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倾斜;在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建设中,增加40岁以下后备带头人比例;有计划重点对具有较高学术造诣、专业水平以及良好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优秀人才予以重点支持和培养;鼓励和引导中青年教师到企业研修和锻炼,促进其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及时反哺教学。四是推进教师分类管理和评价制度。持续深化职称聘任制度改革,在职称评聘过程中,逐步建立完善的教师职称分类评审和以突出实绩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凸显教学中心地位。

2.2 教育教学水平

2.2.1 教研并举,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教学能力

1.以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能力不断提升

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要以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为突破,良好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平台是提升广大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学校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工作,以政策等引导和鼓励广大一线教师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之中,开展了涉及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教师队伍、学科专业、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学风教风、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教科研获奖50项,其中国家级奖项26项,省级奖项24项(包括省级教学成果奖11项)。近三年联合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建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4门。近三年教师在各类教学比赛中累计获国家级奖项6项,省级以上奖项 69余人次,教师在教改研究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教学兢兢业业,教改研究一丝不苟,能够持续将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一线当中去,并善于凝练高水平教学成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有效推广,有效促进了广大一线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攀升,有效提高和发挥了优秀教师教学成果在省内的辐射影响作用。

(三)教学资源

质优量足的教学资源是开展一流教学工作的重要支撑,是举全校之力共同推进的一项系统工程,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学校在多方争取和筹措办学经费的同时,坚持优先教学投入和教学先行的基本原则,持续增加教学相关的各类经费投入。持续新建、改造、升级和完善各类教学资源,进一步拓展教学空间和资源;坚持专业与课程并重建设,逐年优化调整专业布局,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统筹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一批国、省、校三级互动的优势专业精品课程;积极拓展外部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国内外合作办学和育人效果逐步提高,产教融合教学资源共建情况良好。

3.1 教学经费

3.1.1 稳步增长,逐年加大教学经费投入

学校教学经费投入资金量大、涉及面广,在经费使用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和学校的财经制度规定,实行经费负责人审签制度,责任明确,教学经费的投入总量和分配使用都达到了教学目标的预期效果,较好满足教学需要,经费使用效果明显。2017至 2019年度,教学经费支出总计 41249.98万元,年均增长8.48%。

 

3.1.2健全机制,有效保障教学经费投入

学校紧紧围绕教学建设目标,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坚持“保运转、保重点”的预算原则安排经费。采用“年初基本支出预算+项目支出预算”的教学经费预算投入模式,不断加强预算精细化管理,逐步增加教学经费的投入,优先保证教学工作。2017~2019年度,各教学专项支出总体保持稳步增长。将继续为加大教学投入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

3.1.3 严格把关,确保教学经费使用绩效显著

学校教学专项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单独核算,经费使用规范。教学专项经费纳入省级财政的绩效考核范畴,通过对教学专项支出的定期评价与考核,提高了教学经费的使用效益。近年来,合理有效的利用了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建设完成了20个实验室升级改造项目、“教学做”一体化实训项目46项、3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 2个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上述项目和基地的建设,学校教学设施和基础条件得到了明显提升,保障了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3.2 教学设施

3.2.1 设施完备,保障教学工作顺畅运行

1.课堂教学设施完备

学校总占地面积91.86万平方米,教学基础设施面积33.38万平方米。学校现有各类教室199间,其中普通教室144间,外语教学语音室13间,多媒体教室30间,专用教室12间。学校课堂教学设施完备,教室多为多媒体兼容教室,教室内的公共设施按照学期进行维修、更换和升级,所有教室均面向学生全天候开放。

2.实践教学设施充裕

学校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以来,不断加大对实训室建设、改造,为学院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充分的保障。现有建筑工程技术系、市政工程技术系、建筑系、机电工程技术系等系的教学实训室153间。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教育科研研究基地1个,3个省级研究基地。应用研究机构3个。教学、实习仪器设备资产总值从2017年的10854.92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12362.86万元,生均仪器设备值2017年为0.95万元,2018年为1.06万元,2019年为1.09万元。学院拥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48个,校内实践基地174个,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7222个,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0.6个,位于全省高职院校前列。

 

3.辅助教学设施较为完善

学校现有1块标准的400米塑胶田径场,一个足球运动场,建有游泳馆1个,篮球场26片,排球场6片,网球场7片,室内体育馆1个,设有篮球、排球、羽毛球、健身等项目。现馆藏纸质图书 71万册,电子图书26.56万册,纸质期刊256种,电子期刊352.26万册(320.06万种),为学习、教学研究、学术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3.3  优质教学资源建设

3.3.1.构建真正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根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在人才需求调研、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课程体系矩阵分析等工作基础上,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开齐开足“德智体美劳”等课程,完成了44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审核,人才培养方案报教育厅备案,并在学院网站上进行发布,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

构建真正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更是助力“三教改革”的有效载体。通过课改有效培养教师的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全部教学能力。出台《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全员实施第二轮课程改革。学院多次召开人才培养优化会议、建设研讨会、深入系部研讨方式落实课改任务,按照时间节点安排完成项目建设工作。各专业组建校企一体团队通过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并细化分解为知识点、技能点、经验点、态度点,形成全方位的毕业要求及其指标点,采用课程矩阵分析方法,创新“成长教育课程+专业平台课程+核心技能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共享型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真实工程项目、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项目、分项目(子项目)、任务、知识点四级逻辑结构依据工作过程序化教学内容,挖掘梳理教学内容中的育人要素,完成项目化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通过全员课改,组建校企一体课改团队323个,完成新型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设计、资源开发;教师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得到全面提升。院学术委员会于2019年7月完成对企业人才需求调研、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课程体系矩阵分析等第一阶段课改任务的验收工作,并在各系申报的44个专业课程改革团队中评选出酒店管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建筑经济管理、建筑材料工程技术、建筑室内设计、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软件技术、艺术设计等8个优秀课程改革团队。

3.3.2.打造一批精品开放课程

制定《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建设标准》,建立合格课程、优质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分类指导学院课程建设。2017年联合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建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2018年联合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建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2019年联合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建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8门,拓展了教学时空,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发生变革。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成果汇总表

序号

课程名称

获奖级别

获奖时间

1

室内供暖工程施工

省级

2017年

2

综合布线与通信网络

省级

2018年

3

建筑电气控制系统与PLC

省级

2018年

4

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与管理

省级

2018年

5

室内给水排水工程施工

省级

2018年

6

通风工程施工

省级

2018年

7

网络设备调试

省级

2019年

8

可视化建筑构造识读及应用

省级

2019年

9

建筑供电与照明

省级

2019年

10

机床电气与PLC技术

省级

2019年

11

建筑电气消防工程

省级

2019年

12

建筑水电安装施工技术

省级

2019年

13

水处理工程施工与核算

省级

2019年

14

市政管道工程施工

省级

2019年

3.3.3.创建一批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库

准确把握建筑行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以信息化、智能化为引领,以现代智慧建筑核心技术为主线,融合行业“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的最新应用,加强“颗粒化”教学素材建设,以岗位工作过程中的关键技能点、知识点为单位,建立专业群素材库;以丰富的图片、音频、动画、案例、试题等素材支撑网络课程的建设,形成“教、学、培一体,开放共享”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有效带动全国高职院校专业群教学改革,整体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2017年5月,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通过教育部、财政部验收,成为我省第一个通过立项和验收的国家级教学资源库,为专业教学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改革示范。2019年11月,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立项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学院其他专业参与国家级教学资源库5个,工程造价专业为省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组织教师开展微课设计,每名教师均完成一个微课脚本设计。选拔优秀作品参加教学能力大赛、微课大赛和课件大赛。2017年获国家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省级一等奖2项、省级二等奖3项,省级三等奖4项,同时学院获得最佳组织奖荣誉称号;获第四届黑龙江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最佳组织奖称号;获第四届黑龙江省高校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三等奖1项;荣获微视频大赛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2个;微电影大赛二等奖1个。2018年我院获国家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省级赛项奖项9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同时学院获得最佳组织奖荣誉称号;获第五届黑龙江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最佳组织奖称号;获第五届黑龙江省高校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二等奖1项;荣获微视频大赛一等奖2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2个;微电影大赛二等奖1个。2019年我院获国家三等奖1项,获省级赛项奖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第六届黑龙江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2项,最佳组织奖称号;获第六届黑龙江省高校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三等奖2项;荣获微视频大赛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2个;微电影大赛一等奖1个。

3.3.4.建设虚拟仿真实训中心

用互联网+时代特点,充分利用VR、AR及MR等技术将虚拟仿真实训与实操演练相结合,逐步做到理实一体,以强化实训教学。将VR技术引入实践教学建设,推动现代化技术手段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学院建设建筑建材生产虚拟仿真教学平台、道桥工程虚拟仿真中心、建筑设备工程系统虚拟仿真系统、BIM技术应用虚拟仿真实验室、建筑设计类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建筑建材生产虚拟仿真教学平台被评为省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

2016年选派教师参加中国建研院、鲁班公司BIM技术培训班,帮助学校培养BIM师资40多人次;2016年北京绿建斯维尔公司、广联达公司,2017年北京麦格天渱公司在建筑、建工、建管、环艺学院开展培训和讲座,参加的学生达到800人次;2017年上半年对学校青年教师分两期进行了为期20天的培训,参加人数达到200多人;2017年7月我院加入黑龙江BIM技术合作联盟,吸收全院相关专业教师50多人,1万2千多名学生可随时在虚拟学院研究、学习BIM技术。2019年广联达公司合作开展BIM技术培训。

3.3.5.推进教材建设

围绕专业及课程建设,以职业性和开放性为原则,校企合作开发体现高职特色的优质教材,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建设职业规划教材20部,特色教材17部。同时推进专业教学标准、实践教学标准建设,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建设工作,牵头或参与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建筑工程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市政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技术和建筑监理等7个标准,正在积极参与专业实验实训装备技术标准制定工作。

3.3.6.加强信息化建设

建设学院教学统一门户网站,通过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教学系统数据在云端进行传输,云计算数据中心为其调配所需的计算能力,并对整个基础构架的后台进行管理,从软件、硬件两方面运行维护,软件层面不断根据实际的网络使用情况对云平台进行调试,硬件层面保障机房环境和网络资源正常运转调配。在教学系统数据库中通过共享或者合并来自于两个或更多应用的数据,实现数据共享,数据转化,数据迁移及数据复制,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学校的信息资源经过多年建设,有效支撑了网络教学和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了教学、管理、服务的信息化水平,数字化校园建设方兴未艾,正在向智慧校园迈进。

 

(四)专业人才培养

4.1高水平专业建设

4.1.1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

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业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服务战略新兴产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适应新技术、新业态需求,制定《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调整方案》,加强对我院专业进行新增、调整和停招的管理。目前,我院现有专业44个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领域。其中,第二产业有29个专业,占专业总数的66%,第三产业有15个专业,占专业总数的34%。

紧紧围绕我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需求,优化专业布局,调整专业结构,依据“优势专业核心引领,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打造覆盖建设行业全产业链的专业群,服务建设行业转型升级。组建由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和教育教学专家组成的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契合建设行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对接建设行业产业群,建设土建施工类、建筑设备类、市政工程类、建筑设计类、建设工程管理类等5个全国领先、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专业群,包含18个专业,占学院招生专业的41.86%,惠及学生5867人,占学院在校生人数的52.45%,培养了一大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群” 2019年获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A档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打造专业群全国品牌,建立政校行企多方联动专业群建设模式,建立健全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形成机制建设的有效闭环,保障专业群建设水平和可持续发展。

专业群项目建设包含土建施工类、建筑设计类、建筑设备类、市政工程类、建设工程管理类等5个全国领先、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专业群,土建施工类专业群由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工程监理专业等4个专业技术基础相似度较高的专业组成;建筑设计类专业群由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室内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设计专业等4个专业组成;建筑设备类专业群是由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等4个专业组成;市政工程类专业群的市政工程技术、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等3个专业组成;建设工程管理类专业群是由工程造价专业、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等3个专业组成专业群。着力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改善、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等项目完成专业群建设任务,更好地服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五大规划、十大重点产业建设,增强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

4.1.2 建立专业和招生计划调整联动机制

紧紧围绕我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需求,优化专业布局,调整专业结构,促进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专业数量与学校规模相适应;在专业办学定位、专业结构和设置上与产业、企业对接。一是资源优化整合,实践集团化办学模式。2018年成立由黑龙江省城乡与住房建设厅牵头,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省建设集团、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研究所等位多方参与的产学研一体的黑龙江建设职教集团,82家成员单与我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改革、教材编写等方面紧密结合。二是建立专业动态调整联动机制。以社会与行业需求为主要衡量标准,制定《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动态调整管理办法》和《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对市场需求量小、招生率低、一次就业率低或与我院办学优势关联度低、孤岛型专业,建立动态调整招生专业和招生计划联动机制,使专业布局和发展更加科学、有效,更好地推动学院发展。

4.1.3 做好骨干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项目中,建筑材料工程技术、市政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被评为国家级“骨干专业”;建筑施工专业培训基地被评为国家“双师型培训基地”;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旅游管理、会计、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市场营销、艺术设计等8个专业被确立为院级骨干专业建设项目。

环境艺术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被省人保厅列入省级领军人才梯队行列; 2019年学院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试点的现代学徒制项目通过国家验收;对接建筑信息模型(BIM)、Wed前端开发、智能财税、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等证书,9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级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专业;2017年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分别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级专业示范点。其中,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专业示范点。市政工程技术专业通过IEET认证,推动专业与国际接轨,毕业生的学历亦受到国际认可。学院与大连无常智能系统有限公司签署校企合作战略框架协议,共建BIM技术应用学院,为实现BIM技术人才培养搭建了更高的平台。

4.2 探索高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按照高职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及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要求,根据专业实际需要,构建符合专业群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工学结合的“平台课程共享、专业模块课程并行、拓展课程互选”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和高层互选”专业群课程体系。土建施工类专业群构建创新型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创新型PPM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设计类专业群构建“五位一体,七项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建设“OBE—CDMO”课程体系。建筑设备类专业群“学员制+学徒制”“2.0+0.5+0.5”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宽平台、多模块”模式下的工学结合“平台课程+核心课程”的课程体系。市政工程技术类专业群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2.5+0.5”厚基础、精技能、强素质、融四证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结果为导向”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工程管理类专业群构建“2.5+0.5”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递进、实践递进、能力递进、素质递进的“四个递进”课程体系,凸显了职业教育特色。

实施鲁班式卓越现场工程师专本直通车项目,实现高职与本科教育衔接。一是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3.5+1+0.5”鲁班式卓越现场工程师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即采取“校内学习实训3.5年、企业顶岗实习1年、毕业前专项培训0.5年”。二是学院与哈尔滨理工大学合作,采取联合办学的方式,共同制订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专升本直通车的形式,招收黑龙江省普通高考毕业生,学制为五年,均在我院培养。由哈尔滨理工大学颁发全日制专升本毕业证书并授予学士学位。培养五届共558名高职本科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好评。

4.3 教学成果成效显著

教学成果奖是学院在院校建设各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高度总结和凝练,集中体现了学院建设的总体水平。根据省教育厅下发《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8年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的通知》(黑教职函〔2018〕34号)及《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院级教学成果奖暨推荐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实施方案》文件精神,我院评审推荐13项院级教学成果奖参加省级教学成果奖评审,获省级特等奖一项,一等奖四项,二等奖六项,各奖项获奖率居全省第一位。

2018年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汇总表

序号

成果名称

获奖等级

1

职业教育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

省级特等奖

2

基于CDIO理论创新的高职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省级一等奖

3

高职学生“八位一体”综合素养提升体系的创建与实践

省级一等奖

4

“六化一式”《室内供暖工程施工》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省级一等奖

5

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生产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建设应用

省级一等奖

6

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创新实践

省级二等奖

7

高职学院顶岗实习“22333” 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省级二等奖

8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作过程、交融递进”准职业人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省级二等奖

9

开放式《水污染控制技术》课程创新教学平台建设与实践

省级二等奖

10

“三平台、双渠道、一中心”土建施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省级二等奖

11

制造类专业中数控加工实训项目化教学保障条件建设研究与实践

省级二等奖

4.4创新创业教育

4.4.1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探索双创教育工作持续开展的体制机制,引领学院双创工作。形成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为核心,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基本思路;以创业实践活动和创业项目为载体,全体教师参与、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人人皆可能创业,创业皆可能成功”教育理念。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创业教育已纳入教学计划,从三个层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学生修满创新创业课程4学分,准予毕业;第一层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创新创业动力的普及课程《创业基础》24学时,学生百分之百参与。第二层次,面向有较强创新、创业意愿和潜质的学生,开设提高技巧、技能的专门的系列专业网络课程模块;第三层次,结合专业开设培养创新创业实际运用能力的实践活动课程。同时大力扶持大学生创业典型,营造创业氛围,打造校园创业文化。通过点面结合的教育方式,实现创业素质教育,参与国家创新创业资源库,建立《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产品制作》《互联网+农产品电商全产业链营销》《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BIM 技术基础》《软件产品策划及运维》 《移动互联网产品交互设计及运营》 《桥梁工程施工与管理 》《建筑设计类专业小微企业筹备及开业》《BIM数字化设计与创新》等9门省级创新创业课程。

4.4.2 优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强化培训,打造双创师资队伍。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分批遴选教师参加双创培训进修。制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制度,鼓励教师参与培训和挂职。选派教师参加SYB创业师资培训班,取得培训合格证。学院有双创教师22人,专职16人、兼职6人。聘请30余名校外创业教育导师,形成双创教育专家和导师库。

评估结论是:“加强师资培训力度,制定长期的教师培训计划,分批遴选辅导员和相关教师外出参加创新创业培训进修,不断提升创业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打造一支过硬的团队。力争培养20名创新创业教师,聘任 30名创业导师”的双创师资培养目标已经实现。

4.4.3 加大创业基地建设力度

利用建筑面积近4.7万平方米,集教学、职业能力训练、培训、科技研发、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教学平台,构建双创平台体系。建有ERP 沙盘模拟实训室、室内设计工作室、精雕工作室、建筑可视化研习中心、设计院、装饰公司6个创业孵化基地。新建1000平方米孵化基地,依托学院大师工作室、省级重点实训基地,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34个,累计服务学生团队56个,学生1556人。鼓励学生参加双创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利用大师工作室建设、创新创业团队立项建设、创业大赛等载体,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提升师生创新创业能力。

(五)学生发展

学校始终把学生发展、成长成才作为中心工作与终极使命。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线,对学生学习全程提供支撑与服务,建立了“抓源头、重过程、找出口”三级联动的一体式学生指导与服务体系。深化招生制度改革,招生与生源质量逐年提高;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指导与服务全面周到;营造优良学风,学生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就业质量不断提升。

5.1招生及生源情况

5.1.1多措并举,有效吸引各类优质生源报考

全面分析研判招生形势,强化招生工作。以单独招生宣传方案为重点。内容包括总结前几年招生状态下可行的所有招生宣传方案,在其中遴选出适合我院实际情况的线上网络直播方案和线下与各中学点对点邮寄宣传方案;起草建立结合我院实际的招生宣传奖励机制;向各系下派分片包干责任清单,确保任务有效完成。

开展特色招生宣传工作。 制定2020年度单招宣传彩页,并邮寄至全省400所中学;针对疫情对2020年单独招生考试方案进行数次修改,并最终定稿;与《学子》杂志研究定稿,对单招考生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发放。为有合作关系的数十所中学发放招生简章及口罩等防疫物资,获得广泛好评与支持;参加线上直播形式咨询会并取得良好口碑。确定并印制2020年度招生简章,向全国相关中学和相关机构发放邮寄大批量招生简章进行招生宣传。与中国招生网合作开通线上宣传平台,为了方便广大考生进行招生咨询,利用互联网平台积极开展线上招生宣传工作,开通24小时线上问答,广大考生和家长通过本系统及时全面的获取学院最新招生资讯。制作完成学院宣传短视频,通过“全国高中数字媒体联盟电子屏”发布信息,覆盖10省份100余所中学。

 

5.1.2 彰显特色,生源结构质量逐年优化提高

近年来,在学院招委会的统一领导下,在各系部全力支持配合下,招就处坚持严格公开、公正、公平招生工作纪律,通过专业计划调整、实施精细化招生措施、开展多途径招生宣传、规范工作流程,生源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源质量不断提升。

一是按照省教育厅和省招考院指示,结合全省的招生和就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学院的发展要求,制定分省分专业分类别的招生工作方案和计划,在招生计划的分布上充分考虑所有专业的发展需求,做到科学合理,保尖拔边,使近五年来我院招生计划编制工作既符合上级领导部门的总体要求,又符合我院的发展需要。

二是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精神,在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的探索中,与中职学校的合作越来越密切,不断探索中职和高职职业教育衔接办学新模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需求,形成了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机制和中高职衔接模式。模式的运行过程中,学院始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既帮助中职学校提升了教学水平、办学条件,扩大了生源数量,提高了生源质量。

三是年均组织参加各地高校招生咨询会50余场,涉及山西、四川、甘肃、河北、广东、江苏等多个生源较大的省份及黑龙江全部的13个地市(区),与考生零距离对接,鼓励考生报考我院。2019年总计录取4425人。报道4152人,总报到率为93.83%。普通高考本省录取结束分文科297分(最高分436分、平均分332.99分),理科292分(最高分411分、平均分321.71分)。录取人数、报到率及录取分数均创学院近五年来新高。

生源质量的提高、生源结构的优化为我院人才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5.2学生指导与服务

5.2.1齐抓共管,构建完备学生指导服务体系

学校以学生为本,建立了院、系二级学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健全了由专业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教师组成的院、系二级学生指导与服务组织,形成了学生工作部、教务处、校团委、招生就业处、二级系多维联动、协同发力的工作机制。

1.加强体系化指导队伍建设

分发挥“全员育人”效应,统筹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学生骨干等力量,打造体系化的学生指导队伍。出台《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岗位工作考核办法》等文件,建立辅导员深入宿舍和课堂机制,加强辅导员育人成效的量化考核,全面加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学生指导,从课堂学习、日常生活、学术科研活动中对学生开展指导和帮助。积极开展学生发展分类辅导,重点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后进生、心理问题生等特殊群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有效提升心理咨询指导服务成效

学院拥有较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以学院领导为指针、以团委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为平台、以各二级心理工作站(包括总负责人党总支书记、负责人团总支书记;心理主管教师、班主任;学生心理骨干)为载体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五级网络体系。设有学工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心理中心有三名专职教师,一名兼职教师,各系分别有一名心理主管辅导员。学工部心理中心设有两间专用心理咨询室,有两套心理沙盘用具,一套心理宣泄用具和心理测量平台。开展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心理咨询服务、培训讲座、必修(选修)课程,定期开展心理普查等工作,积极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3.加强学业导师队伍建设

严格执行《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班主任管理办法》,为每届新生、班级配备班主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培育优良学风,同时负责指导和帮助学生选课,协助专业做好专业教育;安排专业教师担任学业导师,为本专业学生提供学业指导。

4.持续巩固文化素质基础教育

开展系列文化艺术活动,打造文化素质教育载体,推进校园主流文化品牌建设,年均开展校级各类校园文化活动5场,参与学生人数6000余人次。举办系列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五· 四”、“七· 一”、“十·一”、“一二·九”等重要历史纪念日及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等关键时间节点,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通过歌、舞、剧等多个类别提升学生艺术欣赏水平。强化通识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不断丰富文化和艺术类通识课程。2020年学院团委获“黑龙江省五四红旗团委”的光荣称号,建筑工程技术系叶胜同学获“黑龙江省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5.搭建学习与发展支持辅导体系

充分发挥专业教师、高年级优秀学生在学业指导中的作用。在课程学习、职业生涯规划、适应性教育等方面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通过班主任、专业教师、高年级优秀学生的指导和引领,帮助学生强化自我规划意识,明晰学习目标,提升专业认同感。

完善第二课堂成绩单评价制度。一是以学院大学生综合素养认证体系为依托,完善大学生综合素养认证系统,通过客观记录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经历和成果,不断为工作决策提供参考,使得更好地协同第一课堂,增强育人成效。二是积极与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协调,制定《学院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学分制考评办法》和劳动课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2019年9月起实施,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体育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校园安全等方面内容,促进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良好养成,将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纳入到第一课堂进行管理,良好的专业技能和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促进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5.2.2 需求导向,完善学生指导服务组织保障

学校依托院、系构建了较为完备的二级学生指导与服务体系,主动激发学生发展、自我成才、奉献社会的内生动力和价值认同,全力保障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一是价值塑造、品格培养,严把学生指导与服务的方向性。发挥理想信念教育的铸魂作用,依托党、团、班级建设和校园文化育人功能。通过开展党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开展“庆祝十九大召开,不忘初心跟党走”系列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诚信·自强·感恩”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二是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增强学生指导与服务的实效性。学校立足于岗位体验和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积极开展“服务岗位实践体验·共建大美龙建院校园”等教育活动,引领广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渠道,创建微信公众号“心灵建筑”,开展个性化的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大学生开展自我学业规划。三是持续关注、跟踪服务,搭建学习与发展支持辅导体系。积极搭建“学习与发展支持辅导体系”,开展学习与发展支持服务的教育实践,继续贯彻落实《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学业预警与援助工作实施方案》,对降级学生、学业预警学生开展学业帮扶工作。加强新生晚自习的检查,确保班主任和学生助理班主任切实发挥作用,新生晚自习出勤率达到99.2%。四是守护成长、关爱延伸,构建特殊群体帮扶教育系统。搭建学生勤工助学岗位,缓解学生生活学习压力,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开展预防校园贷专项安全教育工作,帮助学生申请国家贷款和社会各界奖助学金,大力宣传校园贷危害,教育大学生远离校园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体系,完善二级心理组织机构,成立大学生心理委员会,开展系列活动。14年至今累计接待个体咨询近300人次,团体心理训练近50次,参与学生近千人;为师生开展心理工作专项培训及讲座,累计为学生培训近40次,教师培训近20次,参与师生近千人,培养近千名心理委员;通过525心理健康日、1010精神卫生日组织校、系开展各项宣传活动近50场;2020年通过“心灵建筑”微信公众号,撰写推文22篇、开设《童话疗心广播剧》、《解忧心灵时光》、《听心的声音》等专栏共计31期,累计阅读量三万三千余次。五是探索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路径,提高学生指导与服务水平。学院出台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试行)(龙建院党字〔2020〕3号),进一步明确辅导员选聘、晋升等问题,为辅导员打通从“入”到“出”的所有环节,职业生涯规划进一步明确,职业归属感更强。印发思想政治辅导员岗位退出工作方案,将考核优秀、专业技术突出的辅导员退出辅导员序列,进入教学、行政等部门,拓宽辅导员发展通道,形成有效的闭环制度。六是连续十四年学院每年均选派辅导员参加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哈尔滨师范大学)等全国、黑龙江省举办的各类辅导员培训。截止目前,全体辅导员均已参加至少一次国家或省级培训,基本实现辅导员个人每5年参加一次国家级或省级培训。学院每年组织国防教育、形势政策、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各类辅导员培训,培训学时16-20学时。学院鼓励辅导员结合自身专业承担教学任务,超过90%的辅导员担任专业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创业基础课等课程主讲教师,2006年至今辅导员在岗攻读硕士学位 60人,占比91%。为鼓励辅导员参与学生工作专项课题,2018年起,在学院各项课题申报中向学生工作课题倾向,占比20%-30%。

5.2.3 广泛认可,学生指导服务效果有效提升

学校建立了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通过连续3年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发现,学生对学校提供的指导服务与条件保障满意度较高,学生对辅导员工作普遍认可,对学校提供的心理健康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以及就业指导服务等工作均表示满意,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良好的校风、学风表示满意,认为专业教师人格魅力较高、学术科研强、爱岗敬业,认为学校师资雄厚、教学质量高。

 


5.3 学风与学习效果

5.3.1完善举措,建立长效机制营造浓郁学风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校成立了以院长任组长的学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由学校学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工部、教务处等各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各教学单位层层落实的体制机制,为学风建设的常抓不懈提供有力保障,形成了“长辈指导、朋辈引领、目标驱动、成就梦想”的人才培养环境。

一是深入开展学风建设“一一三”工程。通过一个规划(学业生涯规划)、一位班主任(教师班主任)、三项制度(新生晚自习制度、学习成绩警示制度、辅导员深入宿舍制度),大力推进我校学风建设。二是实施学业预警机制。强化学生学业预警机制,近三年发出学业预警 1024人次。通过对学生学业预警与援助工作的不断完善,进一步加强了学院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机制,确保学校与家长双管齐下,促进学生更好完成学业。三是实施诚信教育工程。每次期末考试前,以班级为单位召开严肃考风考纪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学习《学生考试违纪行为认定及处理办法》;开展“诚实为人、诚信考试”的签名活动,通过签署《诚信考试承诺书》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诚信教育,在校园内大力营造“诚信考试光荣,作弊造假可耻”的文化氛围,使加强考风考纪教育逐步由他律变为自律。

2. 抓实抓细形成良好学风

一是加强宣传以校风育学风。广泛宣扬和培育“德能兼融、行知合一”的龙建院文化品质,坚定大学生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端正学生学习态度;通过宣传教育,传播校园正能量,推动良好校风学风的养成。二是以活动引导提升学习动力。通过生涯规划工作室,以加强学风建设为根本目标,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性,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学习动力。三是学院印发了《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风建设考核办法》,对教学系进行学风建设考核,组建院系两级学生文明行为督导员队伍,激发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学风建设促教风、校风建设。四是以朋辈引领规范学风。加强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学生骨干的朋辈引领作用,部分系制定并推行《学生党员、预备党员发挥作用考核办法》,细化党员在寝室管理、学风建设、宗旨意识、责任担当等方面的任务及目标。在考试中学生党员亮身份,学生干部带头签署考试承诺书,固化大学生学习意识。五是加强规范塑造行为养成。全校新生开展晨读、跑步、打篮球等活动,塑造大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实现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的目标,得到了广大师生家长的认可。

5.3.2全面发展,力促学业成绩综合素质提升

1.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业状况良好

学生的学业成绩不断提高,考取专升本录取率稳步提升;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显著提高;学生在各类大赛中获奖层次不断提高,2018年以来,在挑战杯系列赛事中,获国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赛一等奖(金奖)3项,二等奖(银奖)4项,三等奖(铜奖)8项。学院团委获“挑战杯——彩虹人生”黑龙江省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近三年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累计获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学生考试违纪率、降级率、因学习原因退学率逐年降低。

2.就业工作效果提升

2017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6.87%,2018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8.86%,2019年毕业生就业率为 96.08%,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步提高,学风推动学生成长成才效果良好。

3.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学校建立了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和德育学分实施办法,将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表现综合考评并记录在册;每年进行“三好学生”、“ 优秀学生干部”、“ 优秀毕业生”的评选工作,激励同学们全面发展。建筑系每年举办两次的“XLP极限学习”已成为学院创客空间的品牌,至今已经举办11次,学院将12月12日定为“创客日”。

5.3.3自我认同,学习目标明确成长效果显著

随着生源质量逐年提高,学生对未来成长期望值不断提高。为及时掌握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认知度,学校定期开展了对学生自我成长满意度的跟踪调查。根据调研结果显示,毕业生对母校的综合满意度为 97.92%,说明学校在促进学生就业创业方面做出了很多工作且得到了学生较高程度的认可。毕业生对母校总体人才培养的满意度为98.54%,其中对教师授课、实践教学、专业设置等人才培养具体评判指标的满意度均在90.00%以上,满意度最高的是教师授课(92.76%)。通过调研数据可知,毕业生认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亟需改进的方面主要是实践教学,其次是专业课内容及安排,第三是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毕业生对母校就业服务的评价中,毕业生对学校各项就业指导服务的满意度均在93.00%以上。其中满意度最高的三个方面是“就业指导/创业教育课与服务”(95.05%)、“职业咨询/辅导”(94.87%)、“就创业政策宣传与宣讲”(94.56%)。

5.4就业与发展

5.4.1 全员聚焦,量化指标合力提升就业质量

抓就业就是抓人才培养,抓人才培养就是抓学生的知识、能力结

构与社会需求相匹配,从而促进就业。学校搭建体系推动全校各部门、各单位聚焦就业,既在促进学生就业中“各负其责”,又在就业反馈状况中“各取所需”。成立了“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全员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亲任组长,班子成员、各系主任、书记及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均在其中,从学校发展和全局的高度研究部署就业工作,党政齐抓共管,打破壁垒界限,齐抓共管全员联动。学校注重用数据量化就业工作,通过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搭建和院系考评机制的完善,推动就业工作重心下移,将各系就业情况与招生计划挂钩,促使各系关注市场需求、聚焦学生就业,推出校内“就业率排名”。

5.4.2 充分就业,毕业生强实践广获社会好评

学校将毕业生能否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看作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直接反映,从“供给侧”改革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校友资源为驱动力,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目标,倒逼专业调整和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就业率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就业质量不断实现提升。用人单位是学生进入社会后实践自身所学的重要平台,它直接验证毕业生的能力与水平,通过毕业生在工作中的表现客观反映其毕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调研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满意度为 97.68%,说明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均较为满意。在用人单位对所招聘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评价中,满意度最高的是“知识面及视野宽广度”和“人生态度、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品质”,满意度均为99.13%。 而对毕业生“转换与应用能力”、“策划、决策、主持能力”的评价相对较低,学校应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对其进行改善。

学院一直致力于学生的就业与服务领域,多年来做了大量工作,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工作理念,为学生寻找就业与创业机遇。学院近年来始终坚持举办多场大型及专场的双选会,同时针对个别的企业,举办校园招聘会,针对学生开设了就业的指导课程。学院毕业生以综合能力、综合视野、综合素养以及专业素养,在社会上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一是校企深度融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零距离对接。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职业能力,学院自1998年就开始创新并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优先把学生安排在管理模式先进的国际500强、国内500强为主的大型企业、建筑市场发展健康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工程项目进行为期1年的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以员工的身份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顶岗作业,并定期轮岗,在业务水平、岗位能力、职业综合素质等方面均有明显提高,发挥了企业这个办学主体的积极性,实现了充分利用企业教育资源,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的办学目标。

二是校企共建“校厂一体”实训基地,打造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平台。为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学院按照“真实性、生产性、示范性、开放性”及“教学、培训、鉴定、服务”功能四位一体的建设思路,为实现“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目标,与企业联合建立全过程、全实景、全方位的“校厂一体”实习实训基地,引进、共享企业生产设备、技术人员、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进一步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和校企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目标。

三是构筑校企合作基地,保证实习就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学院高度重视顶岗实习就业基地建设,目前学院与中国建设总公司、中海外、中铁建、省建设集团等国家特大型、大型建筑企业签订协议,建立了348个校外实习基地,从根本上保证了每年近4000多学生的顶岗实习和4000多名学生就业。

5.4.3后劲较强,毕业生具备职业发展竞争力

学院坚持保证毕业生的规格和质量能满足社会对高等职业人才的需求,实现了“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的培养目标,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高级人才。毕业生广受社会、企业的赞誉,学院社会声誉迅速提升。毕业生大多数成为我国建设行业的中流砥柱。我院毕业生就业区域多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青岛、沈阳、大连、哈尔滨等地,主要就业单位有中建集团、中铁集团、中交集团、远洋集团、黑龙江省建设集团、华北建设集团、国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深圳中海监理有限公司、龙建路桥有限公司、哈尔滨市政工程公司等大型知名企业。就业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满意度连续多年均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对就业满意度连续多年均保持在95%以上。

近年来毕业学生普遍敬业爱岗,职业技能素质获得企业的广泛好评;近年来毕业生经济收入普遍高于同类院校毕业生水平,职业发展空间广阔;近年来毕业学生曾在地市级以上或行业、系统内各类技能竞赛中获良好成绩。

一是发挥“两个办学主体”的作用,夯实毕业生就业之基,培养创新型人才。学院积极探索和实践体制机制创新,与行业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共同体, 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而更全面地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办学主体”的作用,实现了人才共育、资源共享,同时由企业专家与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承担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制定、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训设施建设、教学内容与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等职责,走出了一条校企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

二是坚持“教学内容与职业要求相适应”,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教、学、做合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高技能、高技术应用型人才,我院打破传统模式,学院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世界主流教育思想,进行了全方位的课程体系改革,开发了“1363”(1个团队、3个阶段、6个步骤、3段认证)课程体系开发模式。学院各专业及专业群根据行业企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编制各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学习领域课程标准,重构了课程体系,在教学中采用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做合一”的一体化教学,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三是坚持“学习过程与综合素质培养相适应”,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学院积极推行“四能四证”制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方法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就业发展能力”等四大核心能力,使学生获得“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企业工作经历证书、大学生综合素养提升认证证书”。建有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站(所)3个,具备21种鉴定资质。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六)社会服务能力

 学院近三年平均每年科研经费预算50万元,三年投入150万元;双高项目建设科研与社会服务投入305万元,合计投入455万元,可以投入增加300%。新增科研机构5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新增应用研究机构3个。新增国家级教育科研研究基地1个,3个省级研究基地。新增重点专业6个,其中国家级重点专业5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获得省部级教研项目及市厅级科研项目 82项,应用研究项目10项;横向课题20项。发表北大核心期刊论文7篇,平均每年增长 30%。在 SCI、EI、CPCI-S 等检索系统发表论文40篇,论文总量明显增加。申请专利70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42项,外观设计等专利20项,发明专利比例11.4%。省城乡建设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社会培训36000人次,其中短期培训7000人,职业资格认证培训27000人次,开展技术服务经费收入784万元。

 

 

6.1 创新“三个机制”,提升科研管理成效

建立健全科研工作的管理制度,大力推进教育科学研究与创新,教育科研工作才能步入健康稳步良性发展的轨道。建立激励机制,组建校企结合的新一届学术委员会,出台《学院科技成果认定及奖励办法》,推动基层教育科研工作的规范、扎实开展;完善管理机制,建立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机制,出台《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社会服务管理办法》、《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及《科技创新团队管理办法(试行)》,调动教师技术技能创新和成果转化积极性,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产出率;健全评价机制,完善科研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出台《学院科研工作量核算法》,将成果推广应用绩效及贡献纳入业绩考核,建立以技术技能导向的评价体系。通过加强过程检查及科研方法与技术指导,确保整个研究过程沿着健康的轨道持续有效地开展,切实提高教育科研管理水平和教育科研的研究质量。

6.2 聚力专业集群,打造“三个平台”服务载体

6.2.1 打造国家级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

依托国家级寒区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成立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分中心。围绕“可持续、低碳、安全、高效”的总体目标,利用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土木工程、环境、交通、建筑、管理等学科综合优势,联合黑龙江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建筑行业领先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面向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环保等行业,组建校企研究团队,学校教师成为企业项目工程师,参与企业应用技术研发,开展寒区城乡建设发展规划、绿色建设与服役安全、低碳高效运行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协同创新,有效汇聚创新要素和资源,集聚和培养一批创新人才,促进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

6.2.2 打造建设行业领先的产业园合作研究平台

黑龙江省装配建筑产业园由黑龙江省科创集团与阿城区开发区联合创办,集装备装配式建筑、被动式建筑、新型建筑材料、市政材料、路桥材料、绿色新型节能门窗材料以及建筑科技投资于一体的建筑产业现代化科技示范园。学校与黑龙江省装配建筑产业园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应用建筑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中心以项目需求为导向,侧重于关键应用技术研究和服务建筑业的实用技术研究和成果产业化推广,建设兼具科技攻关、智库咨询、英才培养、创新创业功能,体现学校特色的产教融合平台,服务区域发展和建筑业转型升级。          

6.2.3 打造新技术、新工艺应用研究平台

学校与宇辉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深度合作,成立装配式建筑技术教学与应用合作研究基地,建设兼具产品研发、工艺开发、技术推广、大师培育功能的技术技能平台,提高专业群集聚度和配套供给服务能力。研究成果将应用于装配式建筑领域、助力新型城镇化、海绵城市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建筑品质优化人居环境。

6.3 建设社会服务中心,形成服务长效机制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广泛开展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领域,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

6.3.1积极主动开展职工继续教育

拓展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建设多层次社会培训服务体系,提升职教培训的服务能力,建设面向龙江农业农村技能培训、 建筑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建筑业企业岗位培训、“双证书”岗位培训、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和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等多层次培训服务体系,面向社区、乡村,提高服务的参与度、贡献度和满意度。

6.3.2组织大学生走出校门

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培养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积极推进志愿服务和社会服务活动,积极探索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做好三下乡社会服务,使学生发挥各专业优势进社区、乡村,提高服务的参与度、贡献度和满意度。

6.4 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研究中心,传承民族民间技艺和传统工艺

近三年来期间在“民族传统工艺技术传承培养基地”的基础上成立了“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使民族传统工艺技术传承培养基地更具有科研和应用研发平台。学院民族传统工艺技术传承培养基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赫哲族鱼皮画项目大师工作室被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立足学院民族传统工艺技术传承培养基地自身实际和地方非遗文化构建非遗教育体系,彰显校本特色与区域特色,做大、做强、做优区域非遗传承与保护产业,主动参与地方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培养非遗传承人,促进非遗市场化开发。

6.5 搭建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研究平台,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

搭建建筑施工、高新材料、市政工程领域建设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研究平台,加强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打造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施工设计工作室,合作开发装配式实体模型,建造建筑材料检测样板间,开发虚拟仿真及思维智能调控系统,构建供热实训操作平台,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领域,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支持中小微企业技术人员能力提升,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6.6 培育科技创新团队,提升应用技术研发水平 

推进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工作,充分利用学校硬件条件,培育科技创新团队8个,并支持团队进行创新性科研活动,提升团队创新能力;依托寒区协同中心、科创集团等载体,引导科技创新团队开展产学研工作,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能力;营造软环境,增加科技创新团队科研经费投入,调动团队科研积极性,加大团队创新性科研成果的产出和转化;引入考核机制,合理制定考核指标,重视科研项目的质量,课题经费到款额作为考核重要指标,对于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给予经费资助,为团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政策支持。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在建筑工业化产业化、绿色建筑、智慧城市等领域立项研究20项,提升研发团队应用技术研发水平,助力产业升级改造。

(七)构建“三全”管理的治理体系,提升学校治理水平

以智能校园全面诊断与改进平台为支撑,持续推进学校“五纵五横”内部质量保证体系3.0版本建设,“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进行质量建设,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搭建“五会”协同结构,形成多元共治的治理格局。以学校章程为核心,构建“1+N”现代职业教育管理制度体系和标准体系,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使内部治理模式更加完善。推进专业群理念下发展跨专业教学组织,通过深化内设机构改革,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效能,为职业院校治理体系改革提供龙建院经验,贡献龙建院模式。

7.1 打造内部质量保证体系3.0版,推进学校内涵式发

以智能校园全面诊断与改进平台为支撑,持续推进学校“五纵五横”内部质量保证体系3.0版本建设,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简化相应的工作流程,持续提升师生满意度,形成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治理体制。学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进行质量建设,通过不断优化和完善,持续改进,促进教师持续发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时时预警,进行精细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3.0版

学院完善内部质量保证领导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在日常工作中强化质量管理意识,有效建立并运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提升管理服务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架构255128”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结构,即目标链、标准链的“两链”,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的“五纵全过程”,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的“五横全方位”,“一个信息化平台”,自我激励、绩效激励“两个激励机制”,“8字型改进螺旋”自我提高。

目标链是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的前提条件,各部门将规划任务与上级部门下达重点任务相结合形成年度目标,然后将年度目标分解到月,落实责任人和完成时间,每月上传到诊改平台,及时进行预警,提醒任务执行人按时完成任务。标准链是以学校章程为基础,加强制度顶层设计,理顺和完善了学院各项管理制度、标准和工作流程,建立健全体现自主管理、自我诊断、自我改进的内部管理制度、标准和运行机制,为内部质量保证提供了制度依据。不断完善工作标准、专业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教师发展标准、学生发展标准,标准的实施将使各项工作执行有依据,效果可比对,考核可量化。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核心目标,在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横向层面,明确责任主体、质量目标、质量标准、工作流程、自主诊改机制,促进教学全过程的转变,切实履行内部质量保证主体责任。信息化管理平台是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和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围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与运行,结合学院智慧校园建设工作,加大对智能校园建设与应用的探索。按照PDCA质量循环管理理论,建立“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提升机制,推进管理质量不断提升。紧紧围绕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横向层面的质量主体责任的落实,以有利自主改进为目标,以过程性数据为依据,进一步完善考核指标和办法,引导部门和人员通过自我考核,发现问题、剖析成因、改进创新。

7.2 搭建“五会”协同结构,形成多元共治的治理格局

为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健全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发挥其咨询、协商、议事和监督作用。发挥院级学术委员会作用,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建立健全院系两级的学术委员会。在学校学术委员会下设立专业建设专门委员会,行使专业设置、课程改革、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等学术审议职责。在学校学术委员会下设教材选用专门委员会,行使教材编写、教材审查、教材推荐和选用等职责,形成有利于行业企业的资源、文化进入校园的管理体制和有利于发挥工学结合、人才共育的运行机制。

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作用,完善以教师为主体的院系两级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权利,审议学校重大问题。完善学生代表大会,让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形成多元共治新格局。

7.3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1+N”制度与标准,完善内部治理模式

以学校章程为核心,完善与章程相配套的教学、学生、后勤等制度和文件,构建规范统一、层次清晰、运行高效的“1+N”现代职业教育管理制度体系。持续保障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学校依法办学、科学管理和民主决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按照明确、可测量、可达到、相关性、时限的要求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岗位工作标准、专业建设标准、课程建设和教学标准、教师发展标准、学生发展标准等标准体系,强化管理制度、标准执行,确保落实到位。

以业绩贡献为核心,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以工作量为基础,构建与岗位职责挂钩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以贡献为导向,推行与实际贡献挂钩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以任务为标准,完善与任务达成度挂钩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重点向教学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进一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全面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采用科学考核方法,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教职员工履职情况进行考核评定,促进制度和标准有效运行,使内部治理模式更加完善。

7.4 深化内设机构改革,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效能

推进内设机构运行改革 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以部门职责为核心,优化学校机构与职能设置,减少行政部门管理层次,突出协调、监督、服务职能;明确岗位职能职责,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程序规范的管理体系。加大激励力度,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激发教学、管理、服务队伍的整体活力;达到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做,不断完善管理部门的作风建设机制,提升学校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效能,确保管理和服务质量。

深化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明晰学校和二级院系的职责与权限,形成学校宏观决策、行政部门协调配合、二级院系实体运行的管理模式;构建重心向下的管理组织结构,促进二级系由教学向办学职能转变,强化组织保障,不断提高管理的专业化水平,突显办学特色。推进管理中心下移,激发办学活力,扩大二级院系办学自主权,使其成为集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经费支配、人事聘任与考核等有较大自主权的办学实体,促进内部治理能力提升。

二、总结与展望

以上是过去三年的总结与工作成效,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全院教职员工不忘初心,始终把服务黑龙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建设业振兴作为重要使命,为推动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付出了巨大努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由重视“规模扩张”向更加注重“质量提升”转变,从“标准做”走向“高精尖”,实现横向融通、纵向贯通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坚持校企合作,按照高职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及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要求,根据专业实际需要,构建符合专业群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协同育人机制。各专业紧密依托行业企业,结合专业培养方向和就业领域,围绕学生校内培养环节,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建设。学院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过程中,深化“六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打造“实体化运作、全方位融合”校企命运共同体,全面融入龙江区域发展,促进了行业产业升级。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契合建设行业转型升级,突显寒区建筑特色,未来主动融入龙江“六个强省”战略,强化内涵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打造现代职教体系,服务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龙江经济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2023年,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水平明显提升,高质量服务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信息化水平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形成一系列高水平机制、制度和标准,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探索建立职教本科试点,服务建筑产业走向高端,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035年,学校办学实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促进建设行业高质量发展,智慧校园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为促进龙江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形成一系列世界领先的机制、制度和标准,引领职业教育现代化,为世界职业教育提供龙建院模式、中国方案。